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快讯 > 正文
以初心致匠心 择一业终一生——记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吉大建设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郭威

发布日期:2021-03-23 作者: 编辑:建工学院网站管理员 点击:

在地质工作者队伍中,“三光荣”和“四特别”的地质精神代代传承: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地学情怀传承永驻,历久弥新。无数地质人不忘初心,甘愿做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只为推动中国地质事业不断向前。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青年教师郭威教授就是这样一位优秀地质学人的代表。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郭威和团队师生始终急国家之所急、解发展之所难,用实际行动服务于祖国经济社会发展,赋予了新时代地球科学强大的生命力,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青年学者 砥砺而行

地质工作是一项探索性很强的工作,周期较长,许多研究难以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有人将地质形容成一本记载几十亿年自然神奇演化的“天书”,要探索这部“无字天书”常常需要耗费几年甚是十几年的时间。郭威主攻的陆域天然气水合物钻采技术的成功研发就足足历经了12载春秋。

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是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是国际公认的极具商业开发前景的新型清洁能源。与石油、天然气这类常规油气资源相比,“可燃冰”的储量更为丰富且更为环保,我国具有很好的陆域天然气水合物生成条件,但由于钻采技术原因,一直未能发现。2004年到2016年,在项目负责人孙友宏教授的带领下,郭威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瞄准我国高海拔、严寒地区冻土带水合物勘探开发的重大战略需求,攻克了冻土层井壁坍塌、井内涌气和井喷、低品位水合物开采和水合物样品易分解等一系列钻采技术难题,首次提出了“低温冷冻钻探+高温热开采”的方法,成功研发了国际首创的陆域天然气水合物冷钻热采关键技术,为我国首次钻取陆域水合物和成功试开采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使我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拥有陆域水合物钻采技术的国家。

为了攻克这一核心技术,郭威和团队师生多次登上平均海拔四千多米的青藏高原开展野外试验。那里沼泽遍布,高寒缺氧,昼夜温差大。2009年初到青海时,郭威和队员们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头晕、胸闷、恶心等不适症状。那时不仅没有良好的住宿条件,人身安全更是得不到保障。每到夜晚,他们一行人睡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除了冰冷的铁床以外,陪伴他们的则是无孔不入的酷寒和风雪。一天半夜,牧民放养的牦牛群集体“围攻”他们的帐篷,使得本就不结实的帐篷因牦牛的大力顶撞轰轰作响。提起这段高原野外试验的经历,郭威笑着说:“苦是一定的,但也挺有意思的。对我们地质人来说,遇到困难就想办法解决,心态放宽一些,这些苦其实也就算不了什么。”

此外,针对油页岩含油率低、埋藏深和矿层薄等地质特性导致的油页岩原位裂解开采等一系列技术难题,郭威和团队师生还研发出了油页岩地下原位裂解新方法,成功从地下开采出高品质油页岩油,实现了关键核心技术的弯道超车。在郭威办公室的书柜里,至今还储存着一小罐费尽千辛万苦从石头中“榨”出的油页岩油,望着罐中清透的油体,他兴奋地说:“野外实验工作强度极大,我们要昼夜不停地查看开采状况,全神贯注记录每一天、每一刻的情况,所以这可是我们团队用无数个日夜换来的成果啊!”

地质研究成果的产出实属不易,郭威凭着一颗初心,始终坚守在这份事业上。近年来,他主持国家和省部科研项目11项,发表学术论文72篇,获授权发明专利48件,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和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获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吉林省青年科技奖,我国最高层次的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等奖项。2020年,他凭借着突出成绩和卓越的科学家精神,获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地矿子弟 晨光微启

郭威青年时便在学术上获得累累硕果,这与他的成长经历以及老师、学校的培养密不可分。

郭威出生于地矿家庭,父母从事地矿工作几十年,使得他从小就对地质工作情有独钟,幼年便与地学结下不解之缘。郭威印象最深的是每年春天父亲都要随队去野外勘探、钻井,那个年代野外地质勘探条件非常恶劣,风餐露宿更是常态,等再次归来时已是东北的深秋初冬时节。父母的艰辛与忙碌并没有浇灭他对地质学的热爱,反而促使他在内心深处更加坚定地埋下了将来也要从事地质工作,为国效力的种子。后来高考填志愿,郭威毅然决然报考长春地质学院的勘察工程专业,经过9年的专业学习,他顺利获得了地质工程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

教诲如春风,师恩深似海。吉林大学原副校长,现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的孙友宏教授是郭威的博士生导师,对于郭威来说,孙老师是他地学研究路上一盏永不磨灭的明灯,“没有孙老师就没有我现在的一切,师承孙老师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幸运。”郭威谈起孙老师时眼含热泪。

硕士期间,郭威参与了钻机、钻探装备等多个项目的开发研究,但依旧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2004年,孙友宏教授开展了水合物研究,并专程从俄罗斯请来了“可燃冰”领域的专家为学生们作了一场学术讲座。那时,国内“可燃冰”研究发展相对滞后,研究人数并不多,一直没能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但这场讲座却引发了郭威对于“可燃冰”研究的浓厚兴趣,他当即就去找寻大量相关书籍进行研读,在得知我国“可燃冰”资源量非常巨大并且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后便很快确立了今后读博的研究方向。他找到孙友宏教授,倔强而坚定地说:“老师,我想做水合物研究。”孙老师想了又想,劝他还是保险一点搞钻机。他没有丝毫犹豫地说:“老师,我对水合物感兴趣,还是想做‘可燃冰’。”孙老师看到眼前神态坚毅的爱徒,答应了他的请求,并予以悉心指导。之后郭威的水合物研究得以顺利开展与孙老师在背后的默默支持密不可分,直到毕业后留校,孙老师依旧忙前忙后帮助郭威申请项目资助。

更让郭威感怀的是孙老师对学生无私的爱与关心。2013年至2016年,郭威和团队师生驻守在距学校150公里的农安县油页岩野外先导试验场开展油页岩地下原位裂解先导试验工程。作为现场技术负责人,郭威深知这将是一场“恶战”,因为整个工艺在运行上是不能暂停的。果不其然,团队在农安一呆就是三年。除了平时的技术指导,孙老师每逢重大节假日都会到农安野外试验现场陪学生们一起度过,指导现场试验工作,指导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工作。同吃一锅饭,同睡一铺炕,闲暇时也会聊聊家常,亦父亦兄,亦师亦友。

“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孙友宏教授不仅教郭威做学问,还教会了他做人做事的优秀品德。正如郭威自己所述,孙老师不仅是地学研究的学术带头人,将学生们引领到一片肥沃的学术土地之上,更是他们漫长人生道路的启蒙者和领航员。

扎根母校 铸魂育人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郭威从来没有一刻忘记自己教师的身份。他延续孙友宏教授教书育人的方式方法,传承地学人始终如一的坚韧与情怀,把地质精神融入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

“敢啃硬骨头”“很拼命”是学生们对于郭威的一致评价。他常常工作到后半夜,事事亲力亲为,对自己的要求十分严格,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因此,他同样要求自己的学生要踏实认真,严谨慎重。

王元是郭威的硕士,孙友宏教授的博士,如今已留校任教两年。刚读研究生时,郭威让王元写一份几百字的材料,王元并未认真对待,几天后郭威将修改完的材料返还给王元时,面对整页的修改痕迹,他大吃一惊,瞬间羞愧难当。“短短几百字,郭老师几乎逐字逐句地用红笔修改,甚至连一处标点符号都不放过。郭老师虽然一句话也没说,但他用他实际行动教会我什么是认真,什么是严谨。”此后,他将郭威视为自己人生的标杆,打心眼儿里敬重他:“是郭老师真正带我走进地学世界,用地学人坚韧、乐观的态度感染我。在以后的教学与研究中,我将继续以郭老师作为我的榜样,传承地学精神。”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在学生眼中,郭威就是这样一位好老师。

唐琼琼是地学专业为数不多的女生,当初选择郭威做自己的博士生导师也是听闻他虽然要求严格,但为人却十分谦和,时刻把学生放在自己心上。“因为我是女生,所以郭老师对我就格外关照些。每次我们有什么野外勘查项目或者去外地出差,郭老师都会特地打电话询问我们的情况,再三叮嘱我们一定要住好的酒店。注意自身安全,照顾好自己。”唐琼琼感动地说。

凭借着对于地质工作的热爱和地质人神圣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郭威在坚守中不断创新,充分发挥学校多学科综合性融合优势,在近二十年间不断将地质学与化学、数学、物理学、仿生学等多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向科学技术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他总是对学生说,地质学必须要创新,但创新与学科交叉都要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家经济建设,一定要有前沿的方向、清晰的目标和广阔的视野。“油气战略安全是国家的经济命脉,我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带领学生和团队,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通过油页岩原位转化的有序开发,最终实现商业化。”谈及未来的研究规划时,郭威坚定地说:“继续埋头干,油页岩这个事业我要干一辈子。等我退休的时候,争取油页岩原位开采到10万吨!”

从教十几年来,郭威通过专业领域的引导和言传身教培养出有理想、有抱负、能吃苦,肯创新的地学人才。他希望将来有更多优秀的吉大青年学者投入到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中。

(文/吉林大学报研究生记者 卞梦婷)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fro6_5hvQyvtfwIc3j6x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