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改变生活 工程改变世界」
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成立于2001年5月,其发展历史可追溯到1951年由喻德渊倡议建立并由李四光兼任校长的东北地质专科学校的地质科、钻探科。1952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布局和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新组建成立了东北地质学院,设立了地质矿产勘查专业、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专业,系与专业同名。著名工程地质教育家刘国昌,著名探矿工程教育家胡袆同,著名探矿工程专家刘广志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探矿工程教育家张祖培,苏联工程地质学家诺沃日洛夫,苏联探矿工程专家波波夫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曾在学院执教,开启了新中国工程地质和探矿工程高等教育的先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设立了探矿工程专业,1983年成立探矿工程系。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设土木工程专业。2012年教育部颁布新版专业目录,工程地质专业和勘察工程专业更名为地质工程专业。
学院开设了地质工程和土木工程2个本科专业。地质工程专业于2019年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土木工程专业于2020年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地质工程专业已连续两轮次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现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各类优质课程共27门。近几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2项。建有地质工程和土木工程2个吉林省实验教学中心,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32个,其中“吉林大学地质工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入选首批吉林省本科高校卓越人才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秉持“厚基础、重实践、严要求”的人才培养理念,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确保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前沿性和实用性。探索专题化理论教学、系统性实践教学、开放式网络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模式,持续推进卓越本科教育教学,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
学院拥有地质工程、土木工程2个学术学位博士授权点和资源与环境1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拥有地质工程和土木工程2个学术学位硕士授权点,资源与环境、土木水利2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设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土木工程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中,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是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群是国家“双一流”自主建设学科(群),土木工程学科是吉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A类)。
学院现有教职工150人,教授44人,博士生导师35人,副教授28人。拥有吉林大学外聘杰出教授3人,国家级人才5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科技领军人才2人、青年科技人才1人,中国地质学会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人、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获得者1人、银锤奖获得者7人,霍英东基金优秀教师奖获得者1人,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1人,吉林省教学名师1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1人,吉林省省管优秀专家3人,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吉林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吉林大学唐敖庆学者19人。25%的教师具有在国外学习和深造的经历。学院特有的人才优势为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提供了强大的师资保障。
学科建有“深部探测与成像全国重点实验室”,学院是重要的参建单位。建有国家级实验室“油页岩地下原位转化与钻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建有“地热资源开发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页岩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复杂条件钻采技术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复杂结构岩土体灾变防控工程技术创新中心”、“自然资源部长白山火山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5个部级科研平台和机构;参建“地球信息探测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地下水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部级科研平台。建有“吉林省岩土力学与结构新材料重点实验”、“吉林省环境岩土工程实验室”、“吉林省油页岩勘探开发利用工程实验室”和“吉林省油页岩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4个省级科研平台和机构。建有“吉林大学国家潜在油气资源(油页岩勘探开发利用)产学研用合作创新基地”,以及“吉林大学极地研究中心”、“吉林大学极地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吉林大学地下环境智能模拟与预警研究所”、“工程地质研究所”和“勘察工程研究所”等6个校属科研机构。
学院科研实力雄厚,成果丰硕。近五年,承担深地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和部省级各类科研项目400余项,科研经费超3亿元。牵头承担了教育部跃升计划专项《国家潜在油气资源(油页岩勘探开发利用)产学研用合作创新项目》,该项目是吉林大学首个超亿元科研项目。依托国家深部探测专项自主研发了我国首台“地壳一号”万米大陆科学钻探钻机。2024年6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战略高技术领域迎来新跨越,“地壳一号”挺进地球深处,极大地鼓舞了全院师生和广大校友的自豪感和责任感。获批深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研发“地壳二号”15000米特深钻钻机。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为川藏铁路等国家重大战略工程服务。科研成果“顶部驱动精准控压科学钻探装备关键技术及应用”、“陆域天然气水合物冷钻热采关键技术”分别获2019年度和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还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一、二等奖20余项,获教育部“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200余件,发表SCI和EI论文50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30余部。大部分科研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国际领先水平,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院拥有良好的国际化教育教学环境。长期以来,与俄罗斯、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法国、德国、加拿大、乌克兰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二十余所大学和研究所在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每年聘请国际学术声誉高、研究成果丰硕的优秀外籍专家来院讲学、交流,定期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大力资助本科生和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开展国际间联合培养。
学院办学得到了知名企业和广大校友的支持,国家、学校和学院每年为品学兼优和家境较困难的学生提供“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李四光奖学金”、“富德奖学金”、“百水助学金”、“四川宏华奖助学金”、“中建三局城建公司启航筑梦计划奖助学金”等10余项奖助学金。目前,学院社会奖助学金总金额达1300余万元。
截止到2025年3月,学院有本科生774人,硕士生241人,博士生233人,留学研究生3人。部分本科生赴美国斯坦福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伦敦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国外名校留学深造,每年有超过40%的本科生考取本校及国内重点高校硕士研究生;学生培养质量较高,就业形势良好,就业率达95%以上,社会对毕业生满意率达到90%以上。
70多年来,学院共培养各级各类高级人才一万七千余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何满潮,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友宏,国家级勘察大师化建新等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毕业生们广泛分布在教育、科研、国土资源利用、能源资源开发、土木建设、水利水电、地灾防治、交通、国防、城市规划与建设、海洋、极地科学等专业领域或就职于政府相关部门,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兢兢业业,奋力拼搏,为强国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